
暑假,本是回家休息、外出游玩的好时节,但是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校园里,暑期,却是不少学子最关键的耕耘季节:他们或忙于科研试验,或竭尽全力备赛……漫长的暑假,成为他们充电的最宝贵时间。

研究生暑期不回家?忙着帮竹制品除“皱纹”!
选取一定长度原竹、择需挑选相应药剂、简单方法注射、细致进行对比,观察实验效果……这个暑假,化材研211班的任鑫,不断重复着这一道道井然有序的流程。为更好地完善系统设计、完成毕业课题,他整个暑假都在学校里忙着科研实验。
实验开始了,任鑫小心翼翼地将药剂注射到已无生生命体征的竹制品“身体内部”后,瞪着眼睛观察原竹情况。什么时候会开裂?开裂的位置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他只能满怀希望地随时关注着。
问起为何留校进行科研实验,任鑫说:“我们有些实验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希望暑期留校做实验可以赶一些进度,减小之后的压力。同时暑假期间很多大型仪器都是开放的,也方便我们进行一些分析测试。”
“勤勤恳恳、踏实努力、一丝不苟。”这是任鑫所在木材保护与改性课题小组暑期在实验室的真实写照。谈及留校感想,任鑫庆幸地感叹自己选择了留下,这为自己带来了很多平时无法收获的经验知识。

杠上比表面积,与数据大战“三百回合”
“海锋,你去帮王老师测一下样品的比表面积。”晚上7点左右,木材科学与技术研211班的陈海锋接到了指导老师微信发来的通知。
“上个同学的4个数据还有2个没测完,得抓紧了”,陈海锋心里揣摸着,利索地将样品放入容器中,进行脱气以去掉容器里的空气,随后放到仪器里进行分析。耐心等待一天后,终于来到分析样品阶段,“滴答滴答”转眼两个小时,电脑上突然跳出“分析失败”的字符。分析仪器一动不动地停留在原位,像一个“守职”的士兵。
没有出现预期的数据曲线,陈海锋冥思苦想,并开始新的一轮数据分析,想要找出到底是何原因干扰了实验。经过反复地实验、观察,陈海锋脑门上都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最终发现,原来测试的仪器出现一些故障,在抽真空的时候发生了漏气现象,进而导致实验结果无法分析。
从着急忙慌,到沉着冷静应对紧急协助、突发状况。暑假选择留校继续科研实验的陈海锋表示,循环往复的准备、计算、统计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认知力。吃过的“苦”,最终都将变为成长的养分。
今年也是陈海锋第三次选择暑期留校。大一暑假,他身赴广州工厂调研,收集有关加工工艺及机器参数。大二暑假,他和老师一同进行生物质相关课题研究。
对于自己三次暑期留校,陈海锋表示收获满满:“暑期深入工厂进行调研,让我身体力行感受到专业不易,也令我对毕业后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展望;而暑期留校继续科学研究和实验,不仅为我的科研实验进度按下加速键,也加深了我对科研的理解,更坚定了未来道路。”

7点起深夜睡,暑期不放假
14号学院楼316教室里,几张桌椅随意地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简易的办公场所,检测仪器、拍摄设备在周围摆放着,黑板上清晰地展现着产品研发思路。“清风涤荡”团队成员正在激烈地交谈:演讲稿文本如何修改,PPT如何排版美化,答辩问题还缺些什么……
循声望去,认真的指导老师正为互联网+“清风涤荡”的团队进行赛前鼓:“你们尽管努力去做,做好最大的努力。大家努力了,运气也不会差。”
身为项目负责人的应化201班张云龙同学介绍说,“我们项目利用改良酶制剂从竹叶中提取混合氨基酸,研发新型复合空气治理型产品甲醛捕捉剂、除醛除味剂以及除醛疑胶珠等产品。为了更好的呈现成果,这段时间7点起,深夜睡,埋头修稿、督促美工、召集开会······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这将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我们大家中午十二点吃饭,有时能趴在课桌上进行简短的午休,有时甚至没有休息的时间,经常到晚上九点、十点才‘收工’。时间紧,任务重!”张云龙感叹,暑期留校竞赛有忧更有喜,“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经常请专家为我们进行线上或者线下指导。”
近年来,留校拥抱科研与竞赛,成了不少浙农林大学子的暑期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农林大学暑期在校继续科研实验的学生超过2000人次。
暑假期间,学校不少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正常开放,后勤保障一如平常,学子们埋头研究的热情也越来越强烈,“暑假时间比较长,可以更好的开展科研、准备竞赛,所以我们暑期不休假!”
(学生通讯社 向姝玥 新闻中心 天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