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校情 顺应时代谋发展
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 斯金平
2021年5月,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组建成立。对于学院来说,顺应时代之需,立足校院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目标,起好步、开好局,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至关重要。
学院认真分析国内外粮食安全与营养现状、中医药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学院实际,提出以“健康中国”“粮食安全”“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为契机,深度参与浙江“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打造以“健康”文化为核心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以“食品功能化”“中药食品化”为途径,顺应“吃得饱”向“吃出健康”的时代发展之需,推动实现研究教学型学院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
一、学院当前的发展环境
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及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大力发展中医药;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要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浙江省实施“健康浙江”战略,着力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健康产业制造高地、数字健康发展高地和优质健康服务高地,要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创新拓展健康食(用)品产业。随着医学模式的嬗变、疾病谱变迁和老年化进程的加快,更给健康食品开发带来良好机遇。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对健康观念的重视前所未有,对健康产品有了更深刻认识。
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及“隐性饥饿”问题。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其中包括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约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食物不安全、超过2.5亿人食物不足,20亿人在遭受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的“隐性饥饿”,中国“隐性饥饿”人口达3亿。“隐性饥饿”可以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正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同时,我国国民过多摄取热量、脂肪、精白淀粉、食盐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诱发各种慢性病,营养与慢性病问题突出。
聚焦“药食同源”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新热点。近10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码,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首次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在国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背景下,农民要致富、乡村要振兴,铁皮石斛、金银花、天麻、枸杞、黄精等药食同源品种成为国内种植热点。近几年百亿级的药材单品主要都是药食两用,药食同源食品位列中药保健产品电商渠道销售首位。“药食同源”食疗经济结构未来几年内将逐步爆发,或将超越中药产业。
二、学院“十四五”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食品与健康学院将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服务大健康产业,围绕粮食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中药学,重点突破主粮功能化、中药食品化,凝炼形成粮食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中药(药食同源)、生物制药(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森林健康食品等6个方向,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初步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抓住与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粮食产业学院机遇,建成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对标世界的现代粮食学院。争取浙江省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未来粮食学院。
三、学院未来发展举措
一是积极引智借力,组建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学校重点领域,有计划地安排一批领军人物来学院交流、柔性任职或实质性引进,构建跨区域、跨单位的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引进、培养学术带头人,抢占学术高地,聘请蒋剑春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成立学院发展委员会,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咨询。
二是建好粮食产业学院,谋划未来粮食学院。以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的现代粮食产业学院为平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申报粮食工程本科专业,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方向之一。积极争取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粮科院等单位共建的方式,实现现代粮食产业学院的省部共建,打造国家级现代粮食产业学院。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粮食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探索形成以粮食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汇聚粮食各级主管部门、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为粮食未来科技发展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粮油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粮食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最终形成未来粮食学院。
三是推进学科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合新农科,发展新工科,建设新医科,着眼创新育人、强化实践与国际化提升等思路,全力打造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专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实现从一产课程体系为主向一、二、三产综合课程体系过渡。强化技术方法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人文、经济管理及其它综合类课程的选修,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双导师制”。
四是优化学科布局,学位点取得关键突破。集中力量、扬优扶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在1-2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现代食品生物医药、计算生物学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新的学院增长点。强化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食品)博士点方向,食品学科与工程一级学硕点、化学生物学二级学硕点、食品加工与安全和中药学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积极组织申报中药学一级学硕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中药学专业博士点。
五是凝炼特色优势,建设交叉学科。整合林学、中药、食品学科优势,交叉融合,形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森林健康食品等交叉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瞄准政府关注的、社会需要的领域,重点构建若干个创新团队,争取国家级平台,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强化项目顶层设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高水平科研院所,抓大项目、凝大团队,争取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2项。
六是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点面结合,加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学术组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培育计划,申建国家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或基地,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采取交流访学、联合培养、参加国际会议等多层次、多形式举措,资助学生出国留学,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实现国际化人才协同培养,提高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面向未来,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将不断提升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以政府关注、社会需求、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共同发展,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科学创新性研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培养适应未来生命健康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人民生活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传承发展健康文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 新闻中心 霍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