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的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我校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研究团队科研人员,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用多种形式分赴省内外各地,深入林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助力结对单位抗疫复产和精准脱贫。



校党委书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国模教授,副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干果研究团队负责人吴家胜教授等率领专家团队,先后前往省内的临安、天台、遂昌、磐安、开化等十多个县(区)的几十个乡镇,深入近百家农业企业进行春耕生产的科技服务工作。周国模教授走进毛竹林基地,实地查看了毛竹经营管理情况,针对竹农提出的林分结构、土肥管理、林下套种、机械化经营等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吴家胜教授带领团队指导香榧中幼林提质增效种植技术以及林下套种技术,现场指导林农香榧栽种和树形修剪技术;黄坚钦、斯金平、郑炳松等专家率领团队,坚持因时因地、分类指导原则,针对疫情的特殊时期山核桃管理、铁皮石斛种植、黄精栽培、果园管理、北美冬青产业化、中药材生产经营等所遇到的实际难题进行了调研,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和产业帮扶,全力为春耕生产和农业生产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重点实验室方伟教授,自3月以来一直带领竹子研究团队,服务于四川、贵州、湖北等扶贫一线。在四川宜宾,竹子研究团队方伟、桂仁意、余学军、杨海芸等一批专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的要求,指导当地竹林风景线、长江绿廊、竹特色村等的建设,开展春季移竹造林、笋竹安全加工生产技术服务;就疫情期间组培室种苗繁育与管理工作、竹子等延迟继代培养后出现褐化、再生困难等问题,对当地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围绕当地笋竹产业提质增效、竹木精深加工、竹林旅游规划、竹文化挖掘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积极谋划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工作,推动宜宾等地竹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宜宾市委班子先后对专家团队服务宜宾竹产业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对专家们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高度赞扬。
贵州省雷山县是国务院扶贫办联系点,也是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对提供技术服务的单位之一。当地将竹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20年要完成4万亩笋用林营造和抚育任务。为助力雷山县竹产业发展,疫情期间,桂仁意教授以微信、电话等形式,持续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解答竹种选择、竹林营造、竹林管护等方面的问题。此前,桂仁意等连续多年,多次为雷山制定竹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基地指导笋用林造林培高工作,为竹资源培育把好种苗关、种植关和养护关提供了细致的技术服务。
重庆市忠县也是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服务单位之一,方伟、桂仁意、余学军、林新春等教授多年来持续帮扶当地竹产业发展。他们深入当地竹子培育基地和企业调研,对竹子培育、竹产业发展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如今,忠县竹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构建了从引种栽培到竹产品加工销售,再到竹生态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布局。湖北恩施是杭州市的对口帮扶点,2019年的竹林培育技术推广后今年已开始出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余学军以微信视频、电话的形式指导竹笋采收和初级加工贮藏技术,待疫情过后再开展销售,缓解和减少了竹农因笋滞销带来的损失。
与此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余各个领域的专家,也纷纷结合自己的专长分赴省外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在温州市平阳县,专家团队与当地村干部进行深入交流,分别就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方面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在台州市天台县,专家团队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出谋划策,并就下一步帮扶工作进行谋划布局;在丽水市遂昌县,专家团队积极帮助结对村落开展复工复产等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领域团队的专家教授,都以不同形式在助力抗疫复产中践行使命尽显担当。
此外,国家重点实验的科技人员还组织编写了笋用竹、香榧、山核桃、铁皮石斛、黄精、三叶青等春季生产管理技术要点,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渠道发布,远程指导全国各地生产户并随时接受线上咨询,解答农业种植户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抗疫保生产送上“科技红包”。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积极参与下,我校助力抗疫复产、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不仅得到了帮扶地党委、政府、百姓的热烈欢迎,还得到了国家扶贫办、省扶贫办、教育厅、科技厅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合作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闻中心)